恋爱结婚也跟其他很多事物一样,都是既随着时代的进步而进步,又随着经济景气循环的波动而波动,其结果就是一种螺旋的状态。在经济领域,很多事物都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在婚恋领域内也不例外。
在泡沫经济时代,日本女性对男性的要求是所谓的“三高”,又称“3K”(K为日语中“高”的开始字母):高学历(大学或以上)、高收入、高身材。这三个条件中,身高是自己所无法改变的,而另两条则可以通过努力来实现,虽然也不是简单地就能实现的。这种苛刻的条件是跟当时的时代背景有关的。在泡沫经济时代,大家口袋里都鼓鼓的,因此,恋爱结婚就成了生活的下一个重要目标。这时,由于需求的增大,女性自然变成了稀有动物(可以想一下现在的上海女人),因此,女性的要求自然就随之而水涨船高(那也不如现在的上海女人要求高)。一方面,自己处在优势地位时,当然要要价高一点;另一方面,女性之间的攀比心理要比男性强得多(好像谁说过,女人的幸福建立于其他女人不幸的基础之上),要是自己的婚恋对象比不上周围的其他姐妹,到时候被别人知道了多掉价?
泡沫经济破灭后,人们口袋里的钱逐渐减少,对金钱和财富的期望也逐渐被失望所取代。这就会像荷尔蒙一样调节男性对婚姻的需求,随之,女性的要求自然也随之逐渐调整到相应的水平。心理学家小仓千加子的“結婚の条件”一书,对婚姻做了近乎冷酷的分析,比如,婚姻是男方资源Kane(金钱)和女方资源Kao(美貌)的交换,女性结婚的目的是生存(高中毕业女性)、依存(大专毕业女性)或自我保存(大学毕业女性),等等。书中指出,泡沫经济破灭后,女性的要求从“三K”变为了“三C”(Comfortable、Communicative、Cooperative)。这三个要求的解释如下:
- Comfortable:舒适的生活,也就是“充足的工资”的意思。据说,在不刻意降低目前的生活水准的前提下,能养育孩子的年薪水平为700万日元以上。
- Communicative:理解,也就是说,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的一致性。实际上,我个人认为,这一点在任何时代都是极其重要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婚姻的成败和婚后生活的幸福与否(也就是传统上说的“门当户对”——老祖宗的智慧是不容低估的)。但是,在泡沫经济时代,人们被金钱冲昏了头脑,而把这些都抛到了脑后。等泡沫经济破灭之后,开始面对严峻的形势时,缺乏一致的价值观的夫妇就将面临对婚姻的极大的考验。
- Cooperative:合作性,也就是说,男人得帮着做家务,不能整天大男子主义。
这三个条件中,第一条很容易衡量,因为有具体的数字在那里,而后两条则主观性比较强。根据小仓的书中的调查结果,所有满足第一条的男性正社员中,符合后两条的人占2.8%(28岁男性)和8.9%(33岁男性)。
随着经济形势的进一步不安定化,女性的要求又变为“三低”:
- 低姿态:尊重女性的态度,不能大男子主义。当然,这并不意味着要对女性卑躬屈膝,没到“妻管严”的水平。
- 低依存:一些家务活以及对自己的照顾不依赖配偶。传统上,男人下班回家就是在那里一坐,端茶倒水等都有妻子伺候着。显然,女性希望自己的丈夫能自己干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 低风险:不容易被裁员,回避对危险事物的挑战,稳定压倒一切。符合这一要求的职业包括教师、公务员、手工业者(有一技之长)等。
随着次级债的崩溃和雷曼破产风波而引起的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的到来,人们的平均工资水平大幅下降,失业率也大幅上升。在这种背景下,男性基本上没有了结婚的意欲,于是就极大地改变了婚恋领域的供求关系,使得女性供大于求,于是,现在结婚成了令适婚年龄的女性头痛的问题。根据“婚活作家”白河桃子(“セレブ妻になれる人、なれない人 ― 年収1000万円以上の男性と結婚できる人の小さな習慣”的作者)的说法,现在女性对男性的要求变为“生存的能力”和“差不多的收入”。
生存的能力:维持收入的稳定性,不能饥一顿饱一顿的。因此,公务员和正社员的男性炙手可热。据说,男性不是正社员的话,就结不了婚。
近来出现的一种现象是,男女年龄差距比较大的婚姻多了起来。男的多为40岁左右,而结婚的对象则多为二三十岁的女性。40多岁的男性之所以突然变成了香饽饽,并不是因为他们的“成熟的男性魅力”,而是十分现实的经济原因。一般来说,男性到40岁左右时,正是事业上年富力强的时期,因此,往往收入比较高,且由于日本公司的 “人性化”原则,而比年轻人更稳定。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干脆就找不到工作,这跟国内基本一样。就算找到了工作,开始时工资也极低。同时,在传统型的日本公司必须裁员时,首先被裁掉的往往是年轻的职员,一方面他们缺乏背景和工作经验以及业绩,另一方面,则是公司为了负起 “社会责任”的结果。四五十岁的人,多数都拖家带口的,如果把他们裁掉,他们的家庭怎么生活?让他们离开奉献了大半辈子的公司而另谋职业也是十分困难的。因此,很多被裁员的中年人都选择了自杀。之所以日本公司不能跟欧美国家的公司那样,重金奖励有能力的人,裁掉没有用的人,是因为日本缺乏欧美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因此,日本的公司就得自己负担起这种责任,从而形成了终生雇佣、年功序列等企业文化。由于这种原因,40多岁的男性,集稳定性和高工资等特性于一身,自然成了婚恋市场中的稀缺资源。而五十多岁的男性则既不稳定(有可能被公司舍弃),又年龄太大,职业生命也所剩无几,且多数也都结婚了,因此不在被青睐的对象之中。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二十多岁的年轻女性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从容不迫了,也迫不及待地相继参战,因此,对40多岁的女性形成了巨大的冲击。这就导致了年龄差距大的婚姻的产生。同时,40岁左右还没有结婚的女性由于常年一心扑在事业上,也颇有积蓄,因此,她们不是跟50多岁的男性结婚,就是跟年轻的男性结婚。根据对二三十岁的男性的问卷调查,60%以上的男性乐于“吃软饭”(即女性赚钱足够多的话,可以在家里当“主夫”)。
进一步思考的话,“生存的能力”应该不只局限于此,应该是在不幸被裁员的情况下,也能快速恢复。因此,根据我的想法,应该是得充分提高自己的通用性技能和发展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或者是具有成功者的素质。
差不多的收入:要有一定的收入,但不再是“足够的”收入,不足的部分由女性出去打零工来补上。
这种变化跟现在的经济形势密切相关。据调查,年薪超过“可以生孩子”的标准数字600万日元(该数字也从700万日元通缩了)的单身男性(20-49岁)只占单身男性总数的几个百分点,而超过1000万日元的更是不足1%(其他的估计是都早早结婚了)。在这种严峻的情况下,与其死守着“年薪600万日元以上”的要求不变而单身到老,不如自己也分担一部分责任,每人拿300万日元,或丈夫400万日元+妻子200万日元,这样结婚更现实一点。
另一方面,根据我的推测,可能女人们在关注婚恋生活的过程中,终于也领悟到了男人们之前在股市投资中学到的血泪经验:风险和回报水平是一致的。收入高,就意味着风险高。当然,这里的风险并不是说“男人有钱就变坏”这类风险,而是失业的风险:向收入过高的人开刀对公司来说更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同时,高收入者本身从事的可能也是高风险性的工作,因此,这些人的工资比普通人更不稳定。同时,一旦失业了,在收入高的时候建立起来的较高消费水准的生活方式也不得不十分痛苦地改变。因此,在现在的经济环境中,收入过高不见得是好事。这也是“中庸之道”的一个例证。
由此,我想到了投资中讲的投资组合再配置的问题。投资组合中的商品偏重(现金、债券、股票等风险不同的商品)应随着景气循环而不断调整,这样才能获得更大的回报。当然,除了个别的“极品女人”之外,把男人像金融商品那样不断地换来换去恐怕不太合适。因此,如果只能选择一种商品的话,“中等风险、中等回报” 的商品恐怕是最合适的吧?